第五百五十一章 未来的数十年-《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第(2/3)页

    李泰心领神会地点头。

    “朕还知道你带不少土壤回来,用这个来观察土壤正合适,括地志不只是在地上的事,朕更希望有关土壤的记载,将书籍与智慧流传下去,千百年后的人们再翻看书卷,会想起来在我们这一代就有人开始钻研这件事。”

    李泰低声道:“可文学馆至今没什么收获,最多找到一些尸骨。”

    “什么尸骨?”

    那些尸骨要论起来大概是很久远的事,李泰怀疑那些尸骨可能是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也只是从一些挖出来的青铜器中推测出来的。

    人类脚下的地壳很深,一层层的土埋葬着一个又一个的时代。

    听李泰讲述完,李承乾也喝完了杯中的茶水。

    李泰言罢,颇为挫败地长出一口气,“皇兄,也给弟弟妹妹们准备了赏赐?”

    身为当家大哥,自然是都准备好了,不只是给李泰这个放大镜,每个弟弟妹妹都有。

    李泰询问道:“吴王就要回来了,青雀在来时与他在潼关相见,这两天应该就到长安城了。”

    “其实朕也不用给恪弟什么,若真要给他……那就给他一把剑吧。”

    李泰忽然笑了,笑了好一会儿,才道:“一把剑更适合他。”

    今天的天气很好,皇宫正在准备长孙皇太后的六十大寿,这些事都是丽质与东阳两姐妹在安排。

    本就是母后的大寿,这两个妹妹如此上心也就由着她们了。

    “陛下,京兆府奏报。”

    李承乾接过奏章,询问道:“谁递来的。”

    “回陛下,是京兆府少尹狄仁杰。”

    李承乾接过奏章仔细看着。

    “得知魏王回来了,长乐公主命奴婢送来了甑糕。”李泰接过这碗甑糕,问道:“她们人呢?”

    “为皇太后的大寿装点宫内宫外,恐怕不能来见魏王。”

    “无妨。”

    李泰吃了一口甑糕笑着道:“这两年在外走动,的确很久没有吃关中的甑糕了。”

    这碗甑糕让魏王吃得很开怀,满满当当的一碗甑糕都被吃完了。

    李承乾也看完了狄仁杰的书信,是狄仁杰发现了有人在跟踪为宫中采买的货物的宫人,已被京兆府的不良人拿下了,货物的采买一切都很安全。

    狄仁杰是个灵醒的孩子,他的奏章说了有关石料的事,说明他多半已经猜测到了一些,烟的事他该是想到了一二。

    可那又如何,相较担心狄仁杰能否猜测到烟的成因,李承乾更担忧稚奴能否造出会转的轮子。

    李泰搁下碗,询问道:“皇兄,朝中如何?”

    李承乾道:“朝中挺好的,小问题挺多,一件件事慢慢来,父皇时常教导朕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地走,不要急于求成。”

    李泰颔首。

    身为大哥,李承乾也很愿意与弟弟妹妹说朝中的情况,其实这些事也不用自己说,李泰只要有心去问,他就能知道一清二楚。

    现在的朝堂就是这样,就连长安城的坊民都能谈一谈朝中的政事,丝毫不避讳。

    李承乾身为皇帝,希望全天下的人能够参与到社稷的建设之中,只要秉持着为人为民的治理方略,站在绝对的大多数人的立场上。

    史书上的事迹都是波澜壮阔的,一句话写尽了数百年的光阴。

    相较于史书的记载,放眼眼前,也就是当下……时光是一天天过的,人是一年年长大的,路是要一步一个脚印走的。

    武德年间,大唐刚立足关中的时候,那时候爷爷还在位,想要实行前隋的制度,可前隋的三师三公五省,显得太过庞杂,之后就简化成了三省六部。

    有了三省六部之后,朝中职权进行了简化,各部的立场与职责也更清晰了。

    到了贞观年间,尚书省一度废弛,慢慢形成了以中书省,门下省与六部,两省六部为核心的架构。

    而到了现在,实行新政,推行改革,淘汰冗职……如今的朝堂中,门下省已失去了职能并入了秘书监,所施行的便是一个中书省与六部,就此一省六部,足矣。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