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仓街鬼市-《大清话事人》
            
            
            
                
    第(1/3)页
    七天后,苏州府官场迎来了大地震。
    乾隆的圣旨抵达,革掉了从按察使以下十几人官职。
    赵知府也在被罢官的名单里,不过他表面惶恐,内心平静。
    提前几个月回家养老,影响不大。
    反正他也是要卸任的人了,早点让贤早点安稳。
    最近的大案,一件接着一件。
    他的破心脏早就受不了了,天天失眠。
    哼着小曲收拾了细软,带着三房江南小妾,登船离开了这是非之地。
    最倒霉的其实是阳澄湖巡检,因为发生在他的辖区,九品乌纱帽就没了。
    ……
    有人倒霉,就有人幸运。
    元和县县丞张有道,荣升元和县知县。
    不是署理知县,打破常规,直接转正了。
    从县丞到知县,看似一小步,实则一大步。
    许多仕途中人,一辈子也跨越不过去。
    张县丞,哦不对,张知县很开心,自然忘不了给他出谋划策的李郁。
    于是在县衙后堂设宴,两人促膝长谈。
    做不成女婿,拉拢进幕府也好啊。
    张知县主动抛出了橄榄枝,聘请李郁做他的师爷,县衙内外一应事务都由他负责。
    虽无品级,却有实权!
    实打实的元和县二号首长。
    然而,李郁委婉拒绝了。
    理由是他手底下还有一帮指着自己吃饭的兄弟。
    做人要讲义气,自己若是做了师爷,在府城内也能算一号人物了。
    但是堂口就只能解散,弟兄们去土里刨食了。
    “县尊大人容禀,其实在下不进幕府,反而对您更有利。”
    “此话怎讲?”
    “不在衙门中,则不受规则约束。县尊大人的公事也好,私事也好,在下都方便配合。”
    李郁的这一番话,说到了他的心坎里。
    “本官还真有一桩私事,要请李先生帮忙。”
    “大人请讲。”
    ……
    按照惯例,每换一任知县。
    都要点验官仓,粮库,银库是否和账目记载一致。
    很显然,元和县官仓是有亏空的。
    张知县没有透露亏空有多少,但是委婉暗示了缺口还不少,过些时候,上面会派人来核查。
    至于他不敢声张,是因为自己也有份。
    前任知县造成的亏空,他作为县丞也脱不了干系。
    所以,还不如自己想办法给补上。
    至于,从哪一块挖东墙补西墙,就需要李郁帮着参考了。
    田税是不能动的,增收不了几个钱,还容易激起民变。
    商税也不能动,上面还有知府,巡抚呢。
    找商人报效,倒是一个办法。
    不过那也得拿到某個商人的把柄,让他乖乖交钱,不交就进大牢。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