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0 名利场的底层逻辑-《大清话事人》
            
            
            
                
    第(3/3)页
    李郁一个人呆在书房内,认真阅读她们送来的工作报告。
    稍有疑惑,都必须刨根问底。
    ……
    内政部,是个没有存在感的影子部门。
    以前是发展士兵、基层军官做内线。
    现在改了,先发展识字、身强力壮、反应敏捷的素人,培训合格后再派去以个人名义应征入军。
    如今,
    吴军当中,
    除掉近卫军团,其余军团都有不少于10人的内政部耳目。
    他们静静的观察着一切,
    将情报层层汇总到中枢。
    除了军中,
    内政部还在大型工矿和商会里也埋下了桩子。
    ……
    杨云娇的报告中提出了2个设想,
    第一,在苏州府城民间安插数十名暗桩。第二,在水师的每条大型战舰安插耳目。
    对于第一条,
    李郁当即就批准了。
    对于第二条,
    李郁觉得还不够,提笔写道,还应包含陆军和水师的后勤基地。
    吴军是一支近代化军队,极度依赖后勤。
    关键时刻,
    掌握后勤基地甚至比直接掌握一支军团还重要。
    ……
    这段时间,内政部有所收获。
    吴廷内部,
    大问题暂时没有,小问题真的不少。
    例如:
    在景德镇,
    扬州四大总商手段狠辣,将周边所有优质原料产地全部收购,将所有瓷器匠人全部雇佣至旗下,签署终身合同。
    抵触收购、拒绝雇佣的30余人,不分贫富,全部意外死亡~
    在皖南,
    本地茶叶商会和浙江茶叶商会矛盾凸显。
    前者在赣北收购茶山,后者从福建收购茶叶。
    ……
    在扬州~
    第4军团和清统区大搞走私买卖,茶叶换大米,红红火火!
    走私茶叶来源是福建。
    所以,这个链条上牵扯的绝不在少数。
    ……
    此外,
    江苏纺织商会和浙江纺织商会联手,以资金优势和低价倾销拉爆了赣、粤2省的数百家丝棉小作坊,又将现有的700多家大小布庄、缎庄收编为旗下经销商。
    预计,
    很快就能实现以规模补单价,盈利就在眼前~
    ……
    李郁看完,默默将情报折叠收起。
    掏出日记本,
    记录:
    “我放出了一头幼兽,刚至人间,就表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和攻击性。身为御兽之人,我却不知如何评价。”
    暂且,
    没空管这些矛盾。
    次日,
    吴廷召开朝议,副署长以上官员全部到场。
    ……
    吴廷没有凌晨上朝的规矩。
    首先,李郁觉得这是一种恶文化,服从测试。
    其次,他自己也起不来。
    所以,
    辰时3刻,臣子们才陆续赶到皇宫。
    巳时(9点)整,朝议开始。
    大臣们拱手作揖,署长以下单膝下跪。
    然后,大臣可以就座,其余人站着。
    关于朝堂礼节,
    李郁收到了很多人的委婉建议,甚至是强烈抗议。
    都觉得过于怠慢皇权,不够庄重。
    尤其前清降臣,几乎是声泪俱下,要求恢复三磕九拜。
    (实际上吴廷也有大礼,只限祭祀和特别重要时刻。)
    ……
    在汇合了吴国治下总人口、年度粮食产量、外销福建粮食数量后,所有人面色凝重。
    江苏,粮食可以自给,还有富余。
    江西,有很大富余。
    皖南,无法自给,缺口4成。
    浙江,无法自给,缺口3成。
    广东,无法自给,缺口3成。
    福建,根本没法自给,缺口6成。
    所以,
    主要得靠江西老表支援,此外,江南也能支援一部分。
    ……
    中枢衣冠多江南,骨子里喜欢算账,不爱受制于人。
    总结下来就是,
    如果没有南洋进口大米,没有太大的自然灾害,加上粮食合理统筹调度,是可以保证治下所有百姓吃饱饭的。
    但是,
    谁能预料老天爷的脾气呢?
    君臣一致认为,
    需要发起对湖广的战役,拿下南方最大的产粮区域,发展才能更安心。
    此时,
    正是夏初。
    从天气来讲,不适合战争。
    但是,不影响为秋季的湖广战役提前做准备。
    ……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战役未开,参谋先行。
    朝议时,
    陛下指示:
    大军,当兵分数路,大迂回逐步包抄整个湖广。
    魄力要够大,一口气吞2个省(西边山区暂除外)。
    将湖广的清军和粮食全部吞下~
    由陆军部和参谋本部一起商议湖广战役的具体实施方案。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