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我不知道,马总有什么高见,不如分享一下~” 张辰虽然也是个大喷子,但和阿里马比起来还是略逊一筹,让他给阿里马上课,会有种班门弄斧的感觉。 阿里马可没有这种感觉,立马开始输出观点:“张导,我一直觉得电影行业也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做。” “愿闻其详。” “你看现在互联网发展这么快,用户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咱们完全可以搞‘用户共创’,最简单的应用案例,一部戏的角色全部由观众投票选出……” 阿里马能说出这些张辰并不奇怪,因为这本身就没什么,张大胡子在翻拍金庸作品时就是这么搞的,海选投票嘛,只不过阿里马换成了互联网词汇。 阿里马说完看着他,张辰没插话,示意继续。 阿里马继续道:“再比如在剧本创作阶段就开放部分情节投票,让网友决定主角的关键选择,甚至招募粉丝参与配角海选。 这样一来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对电影的黏性自然就高了。” “而且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搞‘精准分发’,通过阿里的用户画像系统,把电影预告片推送给不同兴趣标签的人群——喜欢功夫片的推打戏片段,喜欢情感线的推角色羁绊花絮,转化率肯定比撒网式宣传高。” 阿里马越说越激动,手指还在桌面比划着数据模型。 “还有IP产业链,不能只停留在衍生品,要搞‘生态联动’。 比如《捉刀人》要是火了,咱们可以和淘宝联名出‘捉刀人主题刀鞘配饰’,和支付宝搞‘观影红包裂变’,甚至可以和游戏公司共同开发同名武侠手游,让用户看完电影还能在游戏里继续‘当捉刀人’。 你看迪士尼,一部《冰雪奇缘》光是 Elsa公主裙就卖了几十亿,咱们国内电影缺的就是这种全链路开发思维。 再说了,还能搞‘会员体系’,买电影票送阿里系APP会员,绑定用户长期消费。这才是互联网思维的精髓——流量变留存,留存变收益。” 阿里马滔滔不绝的讲述,完全沉浸其中,张辰却一个字都不相信。 无他,因为后世证明,互联网那套在电影领域根本玩不转。 阿里马确实很擅长演讲,仔细听他的每一句话似乎都很有道理。 通过大数据分析,找到一个好赛道,也就是好故事。 然后围绕这个赛道,孵化几个团队,进行内部赛马,把资源向数据好的那一组倾斜,最终拿到结果。 后世的阿里影业就是这么搞得,信誓旦旦的宣布,要用互联网思维颠覆现有的电影制作逻辑。 互联网人这么干习惯了,不管进入那个行业,他们都是用这一套,无往而不利。 然后到了电影行业,这招不灵了。 前世他们还说过另一段话——由编剧来决定写什么故事已经成为过去式了,我们现在决定拍什么的依据是IP,是知名度。然后找一群编剧或非编剧、专业或非专业的人来一起写,谁写得最好就用谁的,专业编剧只是在最后起一个文本转换的功能。 同样是内部赛马的思路,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他们想要颠覆电影产业,就从颠覆剧本创作开始。 张辰听的很认真,最终却摇了摇头:“马总,我不同意你的观点,电影是艺术,不是简单的商品,不能完全靠大数据来定制。 那样拍出来的电影没有灵魂,观众也不会买账。 而且过度依赖互联网宣传,虽然能在短期内吸引关注度,但如果电影本身质量不行,最终还是会被观众抛弃——去年多少‘流量定制片’票房扑街就是教训。 用户共创也容易陷入‘众口难调’的陷阱,把剧本改得四不像。 至于IP生态联动,没有过硬的内容支撑,衍生品和游戏都是空中楼阁。 迪士尼的成功是先有经典角色,再有产业链开发,可不是反过来。 互联网能帮电影‘锦上添花’,但没法‘雪中送炭’,内容才是根本啊。” “不不不,张辰导演,我始终相信用户为王,流量为王,除了这些,没有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 电影产业虽然有自己的特殊性,但任何产业和互联网结合,原有的生产方式都会被颠覆,这才是互联网神奇的地方。” 牛逼的人都不是那么容易被说服的,阿里马如此,张辰亦是如此。 阿里马是个犟种,张辰一点也不意外,对阿里马来说,连银行都被我搞定了,你说电影搞不定? 开什么玩笑? 张辰笑道:“马总,咱们不说这个了,还剩下最后一个镜头,道具组那边已经准备妥当,咱们还是先完成工作……” 阿里马笑着站起身:“对,有始有终嘛~”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