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七百五十一章 女主角-《重生之我是大明星》


    第(2/3)页

    她不是圣母,更不是无懈可击的道德完人。

    人是什么?

    欲望满身,所以,间或澎湃的功利心和虚荣心亦染指过她最初的选择,但一路走来,她听命于自我的差使,亦慢慢服膺于内心的准绳,她知道如何矫正人生中那些可为可控的路径,明白偶尔峥嵘强于永远山势崚嶒。

    当别的女星人、戏不分,并慨叹人生如戏时,她却能为自己的人生不断做减法,并极力淡化它的戏剧性,削弱它的荒谬感。

    很多时候人们对于人生的态度,不是用力过猛,就是使力不及,而汤维既是在命运低谷里依然能仰望星空,这无法不让人真心欣赏。

    作家韩松落说过:人的灵魂、人格,起初只是一粒沙粒,我们负责往上包裹珍珠质,使之圆润光洁,一旦人生衰退停滞,那些珍珠质难免会剥落,让最初的沙粒显形。决定珍珠形状的,是最初的那个沙粒,决定人生退潮期形貌的,还是最初的那个沙粒。那个沙粒,叫自我。

    汤维便是将“自我”那颗粗砺的沙粒加以珍珠的釉质,并在焕发出凛凛的莹彩后细细打磨,足够自省,足够勉力,她让“自我”的徽记没有被其后的雨霾风障彻底剥蚀,更没有按照世俗的期许和社会的规尺将自己扭曲成面目全非的空心人,始终卓然而立,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一份宠辱不惊,怡然自足的智慧。

    这个眼波潋滟的女子,目光中有妩媚妖娆的色彩,同时不乏几分灵性顽皮的跃动。而她唇边那一抹人淡如菊的微笑,有人曲解成魅惑十足的召唤,有人却似受到清新雅致的慰藉,她在外人的世界里被想象成万千面孔,而只有在自己的天地中她才能廓清迷雾,还原本色。

    无论生活厚待于她,还是薄幸于她,她都能告诉自己,人生所有的时间,都不是虚度的,只要经过,肯定会留下痕迹,会变得成熟。

    成而不滋骄,熟而不世故。

    所谓清流难浊,大抵就是汤维这个样子。

    宋铮确实欣赏汤维,特别是欣赏她的处世态度,只是很可惜,前世在嫁人之后,她的作品锐减,甚至到了隐世的程度,而关于她的演技,宋铮也一直持怀疑的态度。

    从《晚秋》之后,一直到宋铮重生的那一年,他最备受瞩目的片子,大概就是许安华导演的《黄金时代》了。

    只不过,说心里话这部戏并没有给宋铮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也和很多观众一样,开始质疑汤维的演技。

    这听上去有点儿恐怖。

    “文艺女神”汤维演技差?

    确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关键是,这得看怎么比了,如果只是将汤维归于那类满足于演演“玛丽苏”、“圣母”、拿“马震”,“牛震”做噱头的女明星,也就根本没必要来谈她的演技问题。

    但汤维恰恰不是,从陡然成名的那一部《色•戒》开始,她就被大众捧为在水一方的“女神”,并被赋予种种期待。

    所以看过《黄金时代》,人们难免会感觉有些失望,因为汤维演的还是“萧红”那种调调,甚至被网友总结为“汤维演戏三大宝:发呆、叹气、头乱摇”。

    她饰演萧红时,其刻苦用功的故事被广泛报道:用钢笔抄写萧红的作品,特意用繁体字,抄了几个月。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妮可•基德曼,她在出演《时时刻刻》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时,大量模仿、练习作家的笔迹写字。

    还有一个更为诡秘的段子是,汤维去萧红故居体验生活,特意藏了一绺头发在萧红床下。

    这些都是非常文艺的情节,可以写入一个伟大演员的人生传记中,成为体验派女明星的绝佳故事。

    可是,文艺归文艺,汤维在这部电影里的演技依旧没有获得提升,《黄金时代》里,她的表现和女作家萧红的人物性格压根挨不上边,显得有些焦虑且力不从心。

    她不够粗糙、幼稚、有生命力,倒是有着一副聪明面孔,一双理性的眼眸与满腹心事,一看就是那种能把自己的人生安排得周全的人,这恰恰不是作家萧红的特点。

    当然,人们或许有些渴求了,可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在宋铮的前世,当中国电影渐渐从无序的大制作,大电影中挣脱出来,文艺电影重新焕发生机,并且开始攻略商业电影票房的时候,中国所谓文艺电影都深深陷入了一种特有情结里。

    而汤维的文艺片从《色•戒》到《黄金时代》又到《三城记》,却是一步步在埋没自己的长处,这不禁令人很惋惜。

    《色•戒》以后,汤维明明勤奋地与那么多功成名就的大牌导演合作,但每一部都像是跟着副导演拍出来的,透着一种和自己本身可驾驭表演方式错位的选择,以至于,明明是个“端着”的气质,非逼着自己把“傻劲”的短板亮出来,以为这才算拥有人见人爱的亲和力。

    如果说汤维演文艺片套路单一的话,其实演小清新喜剧也是差不多的调调,在前世,一群女明星都排着队演起了“小妞电影”,所谓“卖萌撒泼,好拍易演”,汤维从《月满轩尼诗》起,在这条路上也走了很久。

    她主演的电影里,影迷评分最高的是《燕京遇上西雅图》,一部有点异域风情的电影。后来的《命中注定》算是对《燕京遇上西雅图》的乘胜追击,还拉上了冯晓刚做监制,继续喂大家好莱坞式轻喜剧的鸡汤。

    不过观众已经完全不买账了,批评该片是生搬硬套、刻意任性、不切实际,这种片子还会有人愿意耐心地评价演技吗?

    汤维倒是一直说自己“没有演技”,当初宣传《月满轩尼诗》时,她在香江直言自己演得不够好,向导演说“对不起”。

    后来在威尼斯,她又说:“我真的觉得自己没什么演技,我感受到的,我就能演到,我感受不到的,我真的演不到。”

    “没有演技”的潜台词应该是努力接近角色本身,从灵魂上与角色水乳交融在一起。

    但很可惜,还看不出来她灵魂里自我发挥的演技。

    所以,汤维遇上李桉是她的幸运,李桉善于对演员进行启发、压榨与捕捉,有耐性地在每一个场景里,手把手教演员去完成每一次表演。

    缺少了大师的精心打磨,她后来演的角色实在单调了些,每次都像是“汤维”杵在那里。

    而所谓的文艺女明星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私人生活处在风口浪尖上,却能演好文艺戏的;另一种则是把私人生活塑造得特别文艺范儿,演戏却负担不起“文艺女神”名号的。

    在演艺江湖里打拼的女明星,谁都会接拍到不少烂片,但优秀演员想脱颖而出、站稳脚跟,还是得靠一两个响当当的角色。

    无论作为女明星,所受的争议是非有多大,国际章有“宫二”打翻身仗,舒琪有“聂隐娘”续传奇,而汤维还是没有超越“王佳芝”的起步符号,可惜了本身独特的相貌与气质。

    很多人说,演员是被动的,但作为一个已颇有名气与资本的女演员,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营造加分的输出形象,这才是最关键的。

    只有真正拿出好作品,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能量的演员。

    宋铮欣赏汤维,欣赏她独特的气质,还有处事原则,同时也为她惋惜,明明手里攥着一副好牌,最终却把自己给憋在家里了。

    这确实很可惜,所以当宋铮为《玫瑰战争》选择女主角,突然想到汤维这个名字的时候,他抑制不住的想到:如果能够替她打破形象上的壁垒,让她更早的接触到不同的角色,那么是不是能避免这种后来会出现的可惜呢!?

    或许演了《玫瑰战争》会让汤维褪去被李桉欣赏的那种干净气质,可是同样的,也改变了她的命运。

    没有了《色.戒》里汤维版的王佳芝确实令人惋惜,但是同样的,没有了《色.戒》里的王佳芝,汤维是不是也能避免很多前世所经历的那些所谓的沉淀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