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回望土木堡 上-《仁宣盛世之孝恭皇后》
            
            
            
                
    第(2/3)页
    董夫人可能是因为在家中参与同丈夫、儿子谈论国事,听了玄武所说,赞许地点了点头,“不光是先皇,还有太皇太后呢,她在世之时,虽然屡屡敲打王振,但到底没有让他闲置一边,以至王振成了司礼监的大太监,能够利用到皇上的宠信,行代批奏章、传达诏谕之权,如此位高权重却令三位杨大人在的时候,亦对他颇有赞词。由此可见,王振并非一谓飞扬跋扈,没有脑子之人,为何在土木堡之行中,一改常态,屡出昏招?”
    听他们所言,孙清扬想起了王振的几件旧事。
    皇上年幼之时,不免贪玩,王振对其近侍之人总是严加管束,防止他们误导幼主,一次王振准备去侍奉皇上时,听到有人吹箫,吹箫的人看到他来了,拔腿就跑,王振追上去,狠狠的训了他一顿:“尔事皇上,当进正言,谈正事,以养圣德。而乃以此淫声惑上听乎?”给予吹箫的人二十大板的处罚。
    王振还曾跪劝皇上戒绝好玩之习,说“先皇帝为一毯子几误天下,陛下复踵其好,如社稷何?”教导皇上不要随便授予身边的人官位,而要重惜国家名器。教导皇上作为一国之君当居安思危,以天下为重,勿贪图玩乐而导致荒政误国,并严明赏罚之事。
    可以说,王振对皇上的成长颇为尽职尽责,要不然,也不会博得皇上的倚重。
    太皇太后尚在世时,王振每次奉命到文渊阁咨询政事时,三杨跟他讲话,做为司礼监大太监的他总是恭敬地站着接受。还曾经问三杨他家乡中是否有可以来京师任职的才干之士,三杨推荐博学多才的薛瑄,王振则将他“召为大理少卿”。
    对三杨百年之后的接班人问题他也多有考虑,且征求他们意见,对他们推荐的陈循、高谷、苗衷等人也是“欣然用之”。此外,王振对有才识的官员亦多有敬重,吏部尚书魏骥声望显著,王振尊敬地称他为“先生”,两人会见的时候,魏骥只送王振“帕一方”,他也不计较。当时在江南地区担任巡抚的周忱勤政爱民,王振对他也极为赏识。
    宣德年间,朝廷经常派宦官外出寻求花木鸟兽等玩物,骚扰民众。自从王振掌管内廷之后,悉禁绝之,未尝轻差一人出外,十四年间,军民得以休息……
    王振的处事才能也不乏可称道的地方,正统四年,福建有位官员打死一名驿丞,驿丞是阁臣杨溥的乡邻,官员是阁臣杨士奇的老乡。杨溥主张将官员处死以偿命。杨士奇则想判处那位官员因公事杀人而予以轻微处置。两人争议不定,就请执政的太皇太后裁决。当时在场的王振认为二杨因其乡邻缘故给出了不尽合理的处罚,偿命太重,因为公事而处理的话太轻,应该给予降级处分,太皇太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依从了他的建议。
    王振曾向皇帝进言,时任两淮都转运盐使司同知的耿九畴“此人廉介,众所通知”,建议补为空缺的两淮都转运盐使,推荐刚直有才干的山西布政司左布政使石璞担任工部尚书。对不尽职的官员亦毫不姑息,建议皇帝给予严惩,以儆效尤。正统六年,掌管国家钱粮的户部官员刘中敷、吴玺、陈瑺等人因处理蒙古使臣的朝贡事宜玩忽职守,被他检举,并最终予以严肃处理。
    ……正是因为王振在处理事情时,能够抛开私念,秉公执法,所以后来才会为太皇太后接受,使得他能够逐渐参与到政事。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