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6 循序渐进-《东晋:我的权臣父亲》


    第(1/3)页

    王猛对于桓熙的想法没有任何的异议。

    虽说今非昔比,他早已不是当年的寒门子弟,而北海王氏也必将因为他而兴盛。

    但王猛本就不是一个只计门户的人,否则,原时空中,王猛在离世时也不会叮嘱苻坚,千万不要让自己的次子王皮步入仕途。

    只不过苻坚念及与王猛的感情,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为王皮册封官职。

    在王猛心中,家族的兴衰固然重要,但也比不上他辅佐桓熙开创的梁国,这片基业,蕴含了他多少的心血结晶。

    凡是于国有益的事情,王猛必定举双手赞同。

    而他早年间也曾吃过出身低微的苦,因为当过贩夫走卒的经历,曾在学成之后,周游邺城时,被权贵耻笑

    王猛太明白没有一个好的制度,寒门学子想要出头是有多么的困难了。

    “是该推动此事了。”

    王猛感慨着说道。

    桓熙通过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所积累的崇高威望,终将要反馈于梁国的内政上来。

    阿满安静的听着,他知道,自己即将见证一场足以能称为改天换地的大事,哪怕这件事情如今只是露出了一点小小的苗头。

    自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的建议,以九品官人法为用人取士的制度以来,官职就被士族所把持,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怪现象。

    如果王猛生在江东,让他参与定品,因其出身,也只能是个下品,而桓熙那个分不清楚谷麦的弟弟桓祎参与定品,必在王猛之上。

    这样的制度当然是不合理的。

    桓熙不是要急于废除九品中正制,如今天下还未一统,不是给自己添堵添乱的时候。

    他让各郡太守每年推举三名学子来长安应试,量才录用,哪怕都是些士族子弟,桓熙依然会对他们委以重用。

    相反,桓熙虽然保留了九品中正制,但各地中正官所选拔出来的人才,桓熙并不会重用他们。

    久而久之,士族子弟必定会争相抢夺太守的推荐名额,赶来长安接受考核。

    而九品中正制则会式微,被边缘化。

    同时,前期接受考核的基本都是士族子弟,也不存在士族反对这一政策的可能,毕竟桓熙只是在筛选人才,受到重用的依然是士族子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只要桓熙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发力,终有扳倒士族特权的一天。

    他辛辛苦苦的开创基业,可不是要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桓熙对王猛道: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