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而且他现在有马有钱,完全可以分出一些来双管齐下,分而治之。 至于征召徭役练兵的事嘛,就折中一下,暂时缓上一缓吧…… 加之此前在河西走廊新设了两郡,西羌亦取得了大片无人耕种的土地,还有最近从那些盐商铁商身上划拉回了不少公田,正好都可以用于假民公田和屯田,安置不少失去土地的流氓与灾民,何乐而不为? 心中想着这些,刘彻止住笑意,又开口问道: “刘据与司马迁方才提出赈灾、兴农、抗旱三策,赈灾自然不必多说,但兴农与抗旱却并非亦是,非专门人才不能办成,诸位可有合适的人举荐?” “……” 百官闻言议论了一番,却并无一人主动上前举荐。 兴农之事此前都是由大司农负责的,若说有什么农业人才,那也只有大司农才知道,这得问桑弘羊和农监丞。 他们举荐不出不出合适的人选来,旁人自然也无从举荐。 而抗旱之事,无非就是求雨呗。 这种事通常由太常负责,有时候也会召方士前来协助。 但经过上回刘彻亲自在太液池“焚书溺方”之后,哪还有几个人敢轻易露头,甚至就连太常有些人都心惊胆战,若是求不来雨岂不是命都没了? 刘彻见状也并未为难他们,只是继续说道: “桑弘羊,你回去之后在农监官员中替朕搜寻一些精通农事的人才,尽快给朕报上来。” “那就先求雨吧,此事便交给太常了。” “这次求雨祭祀需办的隆重一些,务必上达天听……” “……” 刘据原本已经不打算再说话了,听到这里,终于还是没沉住气,再次起身道: “父皇,求雨的事倒可以先不急,儿臣知道一个精通农事的人才,必定可以担负兴农重任,亦可减轻部分旱灾的影响。” “说来听听。” “此人名为赵过。” “赵过?” 刘彻显然从未听过这个人的名字,继续问道, “此人是何方士人,如今官拜何职,又身在何处?” “这……” 刘据一怔。 这些他都不知道,史书中也没有关于此类消息的记载。 他只知道赵过在刘彻下了《轮台诏》之后,才忽然被任命为搜粟都尉,随后推行了代田法、耦犁、三脚耧车等政策和先进农具,是造福了天朝后世两千年的农学大家。 可以说后来昭帝宣帝两朝能够快速令国家恢复强盛,赵过的这些功绩发挥了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 称之为大汉袁老也丝毫不为过。 可惜人们总是习惯性的把中国古代的强大富足归功于统治者身上,却忽略了赵过这种真正做实事的幕后英雄,就连史书中的相关记载都少之又少。 这种风气是时代的悲哀,终将成为阻碍国家科技发展进步的绊脚石。 一点也不公平! (本章完) 第(3/3)页